与青岛、温州、泉州等沿海城市比较,武汉市名牌产品的数量并不算多。截至目前,武汉拥有19个中国名牌产品、13件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其名牌产品产值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的49%,并颇具特色。
近些年来,武汉紧抓东湖高新区建设契机,围绕光通信、光电器件以及激光等特色产业,加快自主品牌培育,打造“光谷”品牌,涌现出华工激光、华工图像、华中数控、烽火通信、长飞等一大批在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国际知名品牌,为武汉品牌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和活力。
“比如,用于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装置及飞船内部仪器焊接的高精密激光焊接机,就是由我们华工激光研发的。”在华工科技子公司华工激光生产车间,公司CEO闵大勇指着一台焊接机说。
据了解,过去我国高性能激光切割机一直依靠进口。2000年华工激光全资收购了国际著名切割系统制造商———澳大利亚法利莱公司,打破了发达国家公司在大型激光切割系统方面的技术垄断。
“如今,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这些国内机械设备大企业,也开始采购我们华工的等离子切割机。”华工科技副总裁杨兴国言谈中微露骄傲,“以前他们基本上只用进口品牌设备。”
通过实行产学研结合培育自主品牌,“武汉·中国光谷”不仅发挥自己的“先天优势”,而且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武汉是中国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光谷则是武汉科教资源的集聚地。这里共有42所高校、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5个国家级生产力中心,51位两院院士,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建立了研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0万人。
上世纪7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激光学科;80年代,建成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90年代,建立第一个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也正是光谷激光产业品牌发展的“源头”所在。
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形成产业和品牌优势。2008年,东湖高新区宣布,斥资1亿元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对具有发展的潜在能力和较大投资风险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30万至50万元的种子资金支持。对以科技成果等非货币性资产出资入股企业的,其最高比例可达注册资本的70%。实施“3551人才特区”计划,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
每年研制出的大量科研成果,成为东湖高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东湖高新区主要是依托自身区域范围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发展起来的。”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陈华奋说,“在光谷,发展核心就是要转化本土高校的这个科技成果,形成产业优势,在这方面东湖高新区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建设大学科技园的过程中创造了四级跳的模式,即在校园研发科技成果,在校园周边进行孵化,在大学科技园进行产业化,然后在高新区特色产业园进行规模化发展。”
如今的东湖高新区内,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大型产学研基地,如光谷软件园、激光产业园、生物医药园等专业科技园,也已成为企业组织技术创新、就近进行成果转化的基地。
而像华工激光一样,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实现自我发展的品牌企业,今天在东湖高新区已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21年来,东湖高新区企业85%以上的原始科研成果、80%的创业人员、90%的科技骨干直接来自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2000多项,其中有962项被国家相关部委、湖北省和武汉市列为重点产业化项目。
“中国第一根光纤、中国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第一台红光高清视盘机和目前世界上最大功率的人工光源都诞生在东湖高新区。”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为此感到十分骄傲。
2006年底,在“武汉中国光谷(光纤到户)论坛”现场,30多家国内光纤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及行业专家联合倡议,在光谷建立中国光纤到户产业联盟。之所以选择武汉,主要是因为武汉是光纤到户技术标准的策源地,而光纤到户行业标准的起草者就是烽火科技。
“2005年,国家信息产业部授权烽火科技起草光纤到户领域的核心技术标准,这一标准已成为中国光纤到户总体框架性行业标准。”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建利和记者说,由该企业研制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成为中国首个被国际电信联盟采纳的国际标准,这也是国际电联首次批准的由中国人提出的技术标准。也正是因为有技术标准在手,烽火科学技术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90%已成功转化应用。
长期以来,DVD视盘机和光盘的核心技术被国外所垄断。2004年底,武汉高科集团联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发起技术攻关,并掌握了红光高清NVD关键技术,拥有48项核心技术专利。
2009年1月,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光高清NVD播放机和光盘产品在武汉正式上市,标志着我国光存储产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东湖高新区也积极对外提升光谷产业品牌形象。据介绍,从2002年开始,高新区连续举办了六届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目前博览会已成为中国光电子产业品牌展示及全球光电子前沿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此外,高新区还积极地推进创业投资体系建设,先后组建20家创业投资公司,累计筹建资本金30多亿元,集聚了各类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116家。同时引进了软银投资、IDG、英特尔等风险投资基金,投入高新区的产业发展。
由于企业勇当自主创新主体,光谷每年申请专利3000件以上,其中70%以上是发明专利,相当于每天都有6件发明专利诞生,而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达2000多个。其中,华工科技图像公司一枚防伪商标就含有9项防伪技术、2项国家专利,推出的高速全息定位烫,2003年获得行业国际金奖,是10年来我国防伪行业在国际上获得的唯一大奖。
目前,东湖高新区企业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光通信领域80%的重点课题,主导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和80项国家标准,自主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2007年光谷的年产值刚刚过千亿元。两年后,这一数字已突破2000亿元,光谷品牌效应凸显。截至目前,光谷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4家,占武汉市的半数以上,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400亿元,成为引人注目的“光谷板块”。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东湖高新区在光谷产业联动上下大功夫,迅速布局3G产业就是生动诠释。
2009年6月,总部在深圳的中嘉光电入驻光谷。在光谷的有关政策、产业配套的支持下,8月即投产3G笔记本电脑,前后不到80天。
“我们在获知将要发放3G牌照的第一条信息,次日就召开区内3G相关企业的联合会议。”刘传铁介绍,2008年下半年,光谷主动联系国内几大通讯运营商,并组织区内相关企业在全国率先成立3G产业联盟,形成了抢先布局、抱团作战的优势。
目前光谷3G企业均取得重大突破:烽火科技和湖北移动正式签署合作及采购协议;普天集团在中国移动TD二期招标中中标武汉、昆明、石家庄等城市;凡谷电子、众友科技等企业也与运营商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
2008年11月,光谷真正开始启动了继光电子产业之后的第二个千亿级、国家级的产业项目———光谷生物。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提供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生物城建设一年来,已有160余家企业入驻,投资总额达300亿元。在光谷生物城建设的带动下,光谷生物产业实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09年完成企业总收入逾200亿元,同比增长22%。
“与此同时,光谷金融港的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一个全国性的金融客户服务中心正在这里形成。”刘传铁说,“中国光谷”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品牌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武汉的产业竞争优势,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据统计,目前“中国光谷”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已上升到全球第三位,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2%;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始至终保持在50%左右,并进入国际市场。即使在环保产业领域,东湖高新区也占有了全国电厂水处理市场70%以上的份额、国内烟气脱硫市场50%的份额。